近年来,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用“突飞猛进”来形容。十年前的安徽,还是一个农业大省,制造业也仅仅停留在“铜墙铁壁”和白色家电的传统阶段。时至今日,以芯片、新能源汽车、新型显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,正为安徽打上新的产业标签。
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,是安徽打造“制造强省”的重要法宝。近年来,安徽实现了“传统农业大省”向“新兴产业聚集地”的跨越式发展。202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:全球10%的笔记本电脑、20%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省制造。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。高铁里程全国第一,市市通高铁、县县通高速、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。同时,报告也提出了“到2027年,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”的目标。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近年来,作为安徽省省会,合肥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,东接长三角经济体,西接长江中游城市群,战略链接优势突出。合肥以“芯屏汽合”“急终生智”(安全应急、智能终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)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,“结缘”京东方、“牵手”蔚来汽车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7月30日,在元宇宙与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之际,就合肥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专访了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斌。
《证券日报》:总体来看,当前合肥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如何?
徐斌:近年来,合肥聚焦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目标,一体推进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,数字经济呈现量质齐升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2022年合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约10%,推进产业数字化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,获批数字经济“新一线”城市。
一是数字制造坚实有力。着力推进“链长制”和产业链专班机制,以新型显示、集成电路、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制造业跨越发展,其中新型显示产业实现“从砂子到整机”布局,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10%,柔性显示、微显示、激光显示、4k超高清等下一代显示持续发力。
二是数字应用稳步增长。以软件、人工智能、公共安全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产业稳健增长,1月份至6月份软件产业同比增长16.6%,科大讯飞、科大国创等重点企业量质齐升;核心载体“中国声谷”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,入园企业数超1300家、产值超千亿元。
三是数字创新资源丰富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,大力实施科技创新“栽树工程”,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型研发机构43个,7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揭榜名单,“墨子”“九章”“星火”人工智能模型等原创技术成果不断涌现。
四是数字基建坚实有力,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,成为长三角4个直联点之一,网间时延从30毫秒降至10毫秒以内。累计建设5g基站2.1万个,5g网络覆盖市县两级城区和重点乡镇。
《证券日报》: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,合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果如何?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情况如何?
徐斌: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,也是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,合肥着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计划,构建“20 80”梯次升级体系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.4%,达到长三角城市先进水平。
一是做强“双跨”平台。加快讯飞工业图聆云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,依托图聆工业云数字基座、星火大模型等核心技术,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,已成为全省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,累计入驻高校院所161所,服务商1.88万家,上半年为全国1.4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服务,业务量同比增长20%,帮助中小企业畅通“产学研金服用”渠道。
二是做优梯次体系。聚焦“芯屏汽合”“急终生智”等16条重点产业链,成立工业互联网强链专班,明确职责分工。启动“一链一平台”培育计划,引导产业链企业加速融入。容知日新、瑞纳智能、劲旅环境等5家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,成功上市。
《证券日报》:在数字产业化方面,数字产业赋能实体经济成效如何?有何典型案例落地?
徐斌:合肥根据产业基础和行业特色,围绕破解不想用、不会用、不敢用、不能用等“四不”问题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:
一是推进“智改数转”诊断全覆盖。企业转型、诊断先行,双管齐下全面开展诊断服务。线上基本摸清合肥市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情况。线下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,分规模、分批次开展“一对一”免费咨询诊断工作,为企业“量身定制”数字化转型方案路径。
二是分层次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。首先是引导“头部”企业打造标杆项目。针对家电、装备、汽车等主导产业头部企业,建立“灯塔领航企业培育库”。目前,联合利华、美的洗衣机等4家企业成为全球“灯塔工厂”,居全国城市第二位;其次是推动“腰部”企业全方位转型。围绕“芯屏汽合”“急终生智”等重点产业链,征集遴选一批“腰部”重点企业建立“数字化卓越运营企业培育库”;再次是加快中小微企业轻量化转型。每年推动超2500家企业上云用平台,累计实现1.7万家企业“上云用数赋智”。
三是健全发展服务生态。借力大院大所和国家级智库,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安徽分院落地合肥市,加强与赛迪研究院、中国信通院、中科院创新院、工大智能院等的交流合作。
四是强化政策支持。聚焦企业“不敢用、不会用”等问题,针对性出台工业互联网专项政策,市级财政每年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,两年来累计支持200余个项目,撬动企业在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方面的投入超9亿元。
《证券日报》:未来,合肥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?
徐斌:下一步,合肥将根据市委、市政府部署安排,围绕贯彻落实安徽省《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》,将继续聚焦强基础、育平台、促应用、优生态等关键环节,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高质量完成规上工业企业 “智改数转”全覆盖。到2025年,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%,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5%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%。
一是建强基础。充分发挥合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对我市网络的提速增效作用,进一步完善5g网络覆盖深度,形成适应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。鼓励企业建设5g专网,通过5g、互联网协议第6版、边缘计算、云网边端一体化产品和技术实施内网改造。
二是提质平台。动态更新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,强化调度和服务,完善合肥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功能。发挥合肥各重点产业链专班作用,落地一批典型应用场景,助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延链、强链、补链、稳链。
三是示范带动。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,分行业分领域推广智能制造示范标准;引导企业按照“机器换人-生产线改造-数字化车间-工业互联网工厂”路线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,培育一批“灯塔工厂”和国家数字领航企业。
四是全面转型。围绕重点产业园区,力争打造2个省级“一区一业一样板”示范,规模化带动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。继续推广使用“小、快、轻、精”的数字化软件服务包,支持中小企业低门槛、低成本、高效率实现重点业务环节数字化应用。
五是优化生态。统筹利用好先进制造业、工业互联网、软件等政策,加强对内网改造、平台建设、服务商培育、项目推广、数字化改造、上云用平台等关键环节支持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